第 8 期

第 8 期 - Cloudflare

Cloudflare 的生态系统、Cursor 的定价风波、Anthropic 的新工具 DXT 分享。

第 8 期 - Cloudflare

第 6 期 曾经提到过 Cloudflare 的开发演讲,Secrets Store 我已经开始用起来了,但 Worker 容器还在测试,而且是一项付费功能,所以暂时无法体验。就 Secrets Store 功能来说,和 KV、R2 等功能一样,集成起来非常方便,免费账户可以使用 100 个 Secrets。

最近在考虑如何把周刊部署的工作给自动化,这周也终于跑通了,基于 Cloudflare 生态,写了一篇文章 闲聊 Obsidian。由此我对 Cloudflare 这家公司更加感兴趣了,所以就有了这期周刊的主题。

Cloudflare 是一家位于美国的科技公司,为客户提供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业务:

  1. 应用服务
    • CND
    • DDoS 保护
    • WAF——Web 应用防火墙
    • DNS
  2. 零信任服务
    • Cloudflare Access
    • Cloudflare Gateway
    • 浏览器隔离
    • 数据丢失防护
  3. 开发者平台
    • Worker
    • Pages
    • R2
    • D1
    • AI

Cloudflare 于 2009 年创办,三位创始人分别是 Matthew Prince、Lee Holloway 和 Michelle Zatlyn。

2011 年推出免费增值模式,也就是为所有用户提供基础的性能和服务,付费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这是 Cloudflare 能够快速扩张的关键策略。

2017 年推出了 Cloudflare Workers,也意味着它从一家安全公司转型为边缘计算型平台。

2019 年上市纳斯达克,发行价 15 美元,截至 2025 年 7 月,股价 191 美元。

2021 年发布 R2 对象存储,与 Amazon S3 兼容的对象存储服务,但是免除了出口带宽费用。

2023 年推出 Workers AI,包含 50 多款开源 LLM 模型。

2025 年推出了正在测试中的容器功能。

Cloudflare 对于自己发展路径的每一步其实想得非常清楚,也能看到其业务开始向下沉市场扩展。它提供的这些功能得以让其和传统云厂商开始错位竞争,也就是差异化竞争。尤其是它的生态,以 Worker 为基础,集成 R2、D1、KV、Pages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开发体验这一块来说,我认为 Cloudflare 做得非常优秀。在这个过程中,生态这个词在我脑海中也愈发清晰,围绕 Cloudflare 生态系统,个人开发者不需要付费即可完成一个 MVP,后续的扩展也非常方便。

Worker 是 Cloudflare 的核心技术,从我最早把域名迁移到 CF,后来又把博客和 CMS 部署到 CF,其实用的都是 Worker,但对它的底层原理不甚了解。上周正好有时间折腾,于是和 Gemini 聊了一下,下面是我通过 Gemini 了解到的一些信息(仅供参考):

### 1. Worker 的核心技术

- 底层基础:Cloudflare Workers 的底层不是传统的容器(如 Docker),而是基于 Google 的 V8 Isolates 技术。
- 优势:这种架构带来了亚毫秒级的冷启动速度和极低的内存占用,远胜于容器或虚拟机,是实现边缘计算高性能的关键。
- 运行时:V8 Isolate 运行在一个由 Cloudflare 开发的、名为 `workerd` 的 C++ 宿主进程中。一个 `workerd` 进程可以高效地管理成千上万个相互隔离的 Isolate 实例。

### 2. API 兼容性:模拟而非原生运行

- Node.js API:Worker 支持部分 Node.js API(如 `crypto`, `buffer`)并非因为运行了 Node.js,而是 Cloudflare 在 `workerd` 运行时中用 C++ 或 JavaScript 重新实现了这些 API,以提供兼容性。
- S3 API:Cloudflare R2 存储服务兼容 AWS S3 的 SDK,同样是重新实现了 S3 的 API 规范,让开发者可以无缝迁移工具链,但这并不意味着 R2 的底层是 AWS。

### 3. 资源访问:运行时注入与构建时获取

- 运行时绑定 (Bindings):像 KV, R2, D1 这样的资源,是在运行时由 `workerd` 根据 `wrangler.toml` 配置文件注入到 Worker 的执行环境中的。这是一种“能力驱动”的安全模型,代码与配置分离。
- 构建时访问 (Build Time):对于不常变化的数据,可以通过在 CI/CD 流程中运行 `wrangler kv:key get` 命令或直接调用 Cloudflare API,将数据在构建时就打包进 Worker 代码,从而减少运行时的延迟和成本。

技术速递

Cursor 更改产品定价,遭到社区的强烈批评

起因是 一位用户 发现自己充值了 $20 美元的定价方案后,遭到了 Cursor 的异常扣款,于是在 X 上批评 Cursor,随后很多人反映了同样的问题。这是因为 Cursor 在此之前悄悄更改了计费规则却没有通知用户,从而导致了异常扣款。于是 Cursor 发布了 道歉声明,承诺退回异常扣款,但需要用户主动发邮件联系。

我觉得吧,Cursor 就痛快点,该退款的退款,而不是让用户主动联系。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那岂不是亏大了?幸亏我在 6 月底就取消了 Pro 计划,转到了 Copilot 的 $10 美元计划。因为对我来说,VSCode 的方案已经足够了,而且 VSCode 的 Agent 模式并不比 Cursor 差,但基础定价只有 Cursor 的一半,对我而言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Cursor 之前是按照请求次数定价,现在的方案是按照 Token 消耗来定价。但如果你使用 Auto 模式,则可以无限制使用;而如果按照 Token 用量来计价的话,根据目前 Token 中位数使用量,$20 美元的额度能支持的请求次数如下:

  • 225 次 Sonnet 4
  • 550 次 Gemini Pro 2.5
  • 650 次 GPT 4.1

按照这种算法,$20 的额度对于轻度使用用户来说是足够的,但如果你是重度 Vibe Coding 用户,而且喜欢用最新的大模型,那么这些用量可能不足够,需要启用按量付费。


anthropics/dxt

先来看一下官方描述:

Desktop Extensions (.dxt) are zip archives containing a local MCP server and a manifest.json that describes the server and its capabilities. The format is spiritually similar to Chrome extensions (.crx) or VS Code extensions (.vsix), enabling end users to install local MCP servers with a single click.

翻译一下:

Desktop Extensions(简称 DXT)是一种类似于 Chrome 扩展(.crx)或 VS Code 扩展(.vsix)的文件格式,主要用于将本地的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服务器打包成 zip 文件,并通过 manifest.json 文件描述其功能和配置。这样,用户可以像安装普通桌面应用插件一样,一键安装和管理本地的 AI 服务器。

没错,它就是 MCP 安装包,普通用户以后可以像安装浏览器插件一样安装 MCP,这可以让 MCP 更加普及。Anthropics 亲自下场推广,我估计很多客户端很快就会跟进支持。

本周阅读

《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利

如果这本书用三个词来总结,我会说:当下,觉知,解脱。

开头,作者就用一个问题震惊了我:“你是在利用思维,把它当做工具,还是思维在利用你?”——你和你的思维是同一个人吗?

埃克哈特·托利在经历一次绝望的抑郁之时,他进入了一种深度的觉知状态。如果用他的话来说,他应该是开悟了,于是他用自己的经历写就了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读灵修类的书籍,书里有很多概念我不懂,而且跟不上作者的思维,有些地方我不仅觉得离谱,甚至读到中间几个章节感觉稍微有点玄幻。例如第七章——进入未显化的大门,他提到的一些概念——“万物的无形源头,众生的内在存在”,这让我觉得云里雾里,似乎在读《道德经》,很抽象。

不过,这本书能让我接受的地方在于,它教导人们接受当下,活在此时此刻,不为过去造就的自己纠结、悔恨,也不为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情担忧,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当下。当然,它也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如何活在当下?书里说“停止思考,观察你的思维”就是活在当下,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恍然大悟。当我们在为过去悔恨纠结,或为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担忧时,我们的思维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如果你能让思考停下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察你的思维,你就会发现你的“痛苦之身”所担心的事情根本不存在,因为它还没有发生,而你的大脑却在让你不停思考,痛苦也由此产生,因为你不满当下,抗拒事实。

这本书我想我会多读几遍,因为一遍之后,我发现脑子里的想法好像少了一点。等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来聊聊这本书。

本周市场

最近没怎么关注市场,整体来说 A 股涨得不错,但港股就一般般了。为啥呢?因为美团、阿里、京东开始夏季外卖补贴,动不动宣传四五百亿来补贴外卖,导致市场对 2025 年的营收产生担忧,所以美团、阿里的股价一跌再跌,然后它俩又带崩了恒生科技。现在,美团 110,阿里 95,怎么说呢,我觉得它们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整个港股科技股都得为它们买单。但话又说回来,好价格是跌出来的,如何出手,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

结语

西安的天气越来越热,可能已经突破 40 度,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温度。但是没有办法,只能接受“热”这个当下的事实,才能消解心中的烦躁,免得火上浇油。